首页 > 图片库 > 最新推荐

八宝山公墓节地葬法达95% 生态墓园逐渐被公众认可(组图)

本站发表时间:[2018-04-04 ] 来源: 首都政法综治网 作者: 高煦冬

4月4日上午,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以“深化殡葬改革 推进节地生态安葬”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

八宝山共存放骨灰3.8万份 其中节地葬法95%以上

早上八点半,在革命公墓的活动大屏幕前,汇集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代表,新闻媒体以及前来祭扫的热心群众,革命公墓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吴新梁主持了开放日的启动仪式,介绍了活动流程并全程解答了媒体记者及社会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吴新梁副主任介绍,近年来,八宝山革命公墓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墓园建设、丰富节地葬式葬法、提高绿色安葬比例,倡导社会文明新风,按照“先建公园、后建墓园”、“修墓不见墓”的思路,初步建设成了一个集休闲健身、旅游踏青、城市绿地、生态安葬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型、生态发展型,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现代化生态墓园。

截止到2017年,八宝山革命公墓共存放骨灰3.8万份,其中采取骨灰存放、树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的占95%以上。

特别是近两年来,革命公墓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断提高骨灰立体安放、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节地安葬方式的比例。

2017年全年,革命公墓共安放骨灰1748份,其中立体安放1709份,同比增长12.6%。

老一辈革命家积极倡导殡葬改革 带头实行节地安葬

八宝山革命公墓在殡葬改革方面的发展进步,是深受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的带动和影响的。

活动开始后,吴新梁主任首先带领大家来到革命公墓中一室瞻仰厅,中一室是革命公墓安放规格最高的堂室,安放的都是副部级以上领导,其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主党派领袖、教科文卫战线的英杰及国际友人。

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积极倡导殡葬改革,带头实行节地安葬,坚持文明节俭办丧事,临终前主动要求实行火葬,不保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采取骨灰存放的节地葬法。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仍然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想到的是自己的后事如何从简,想到的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随后,吴新梁主任带领大家来到革命公墓一墓区,在这里,瞿秋白、聂荣臻、李先念、帅孟奇、杨得志、滕代远、谢觉哉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以骨灰撒散的绿色生态节地葬法长眠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

革命公墓的生态墓园被越来越多的家属接受、认可

八宝山革命公墓生态墓园位于革命公墓北山西北部,总占地面积约41300平米。一部分为骨灰廊玉岑园,为骨灰立体安葬区,占地面积为9600平米,为骨灰立体安葬区,共建有10080个壁葬格位;另一部分为生态墓园融真园,为自然生态安葬区。

生态墓园建设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山水构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针对北方气候特点种植了大规格乔灌木30余种600余株,小规格花灌木1000余株,绿化覆盖率达到了95%。

在葬式葬法、墓形设计、环境渲染等方面,生态墓园打破了传统墓葬形式,真正贯彻落实“绿色”、“生态”、“环保”理念,设计了六种生态葬式:草坪葬、树葬、自然石葬、景观石葬、水景葬、花坛葬,这六种葬式墓穴面积均在0.48平米以下,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石材加工,降低了资源消耗。无论从葬式葬法还是环境布置上,革命公墓的生态墓园被越来越多的家属接受、认可。

骨灰廊玉岑园投入使用三年来,已安放骨灰6016份,使用率达75%;在生态墓园融真园,已安放骨灰200余份。


[供稿单位: ]   [责任编辑: 丁彧姝 ]